由深圳创新创业研究院和加拿大可能实验室参与发起的“深圳诺奖交流中心”于2019年4月14-15日参展第十七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受到了众多参展商和观众的追捧。《深圳特区报》和网络媒体《读特》进行了专题报道。
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人才,诺贝尔奖科学家的科技高度、影响力非常之大,两天的展会期间,一波又一波接洽者来到展位前,表达合作的意向。
![]()
中心聚集以科学类诺奖得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以会议举办、技术交流、技术转移、科技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方案咨询规划、体系打造等形式进行运作,在中国及全球逐渐形成影响力,搭建一个覆盖全球诺奖科学家的研发与商业创新平台。 诺奖得主的人数非常有限。虽然诺奖自设立以来全球诺奖个人得主共有937位;但目前仍然健在者只有108位,其中科学类诺奖得主仍健者86位,其中30位年事已高,只能做远程交流指导,能够长途旅行及进行学术交流者只有54位。 诺奖交流中心也正在邀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 、1988年诺奖化学奖哈特穆特·米歇尔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分别担任中心 发起科学家。 ![]()
活动主办方可以申请三种形式中的一种,也可以把三种模式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方案。深圳创新创业研究院杨宪东院长从细分产业的视角诠释了“整体方案”的魅力。
他说:我们不能只看到诺奖科学家的技术领先性,更要看到他在所研究方向和在相关行业世界范围内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在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大量的高端、中高端人才资源,比如院士、教授、海归博士、科研机构带头人,平时是很难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只有诺奖科学家的影响力才能像旗帜型一样,将这些顶级人才聚集过来,而聚集大家的活动方式就是“诺奖高峰论坛”。 这么多行业内的顶级人才聚集在一起,我们如果只是开一次论坛、拍拍照、就结束了,那么就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能把大家链接起来,建立关系,并按照行业的功能细分形成细分产业的人才链条、建立项目合作体系,就能将行业人才聚集而产生的巨大新增价值释放出来。所以建立以诺奖为牵头的细分产业人才链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用什么来承接这么多价值呢? ![]()
![]()
那么问题来了,“诺奖高峰论坛”如何申请、如何成为活动主办方呢?诺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大家现场进行了解释。 ![]()
1、登记申请单位名称; 2、诺奖交流中心向申请单位提供申请资料表格; 3、由申请方填报提交申请资料(申请方情况、计划对接产业、现有资源、举办计划等);中心根据诺奖科学家研究方向,建议合适的诺奖科学家,或由申请方提议科学家; 4、中心将申请方资料递交合适的诺奖科学家,并达成共识,与科学家进行排期商议; 5、双方签署《诺奖高峰论坛》委托服务协议; 6、双方商议“诺奖高峰论坛”具体执行事宜。 附1: 《深圳特区报》2019年4月15日A6版报道图片 ![]()
附2: 网络媒体《读特》报道文章图片和连接 ![]() (责任编辑:cxcynet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