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近一两年在国内以飞快速度进入人们的视线,其广泛的应用令人对其未来的市场空间产生无限联想,特别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布局进入3D打印行业渴望分得一杯羹。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国内3D打印产业与欧洲、美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解决应用渠道问题刻不容缓。
3D打印技术,属于新一代绿色高端制造业,与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并称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三大关键技术,这项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数字化制造浪潮的重要基础。加快3D打印产业发展,有利于国家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中占领高地,进一步推动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在金属构件打印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对这项技术重视和规划不够。一是主导的技术标准、公共技术平台尚未确立,缺乏产学研一体化机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处于无序状态;二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产业整合度较低;三是缺乏市场机制,技术进步主要在国家项目资助下开展,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四是教育培训和社会推广乏力,3D打印相关课程尚未列入机械、材料、信息技术等工程学科的教学必修课程体系,企业对3D打印技术的前景认识不到位导致产业需求不足。
整个3D打印产业链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就未来的长期的需求增长而言,研究人员相对看好上游打印材料和个人3D打印设备的制造企业。就前者而言,在通用化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广的基础上,专业化的材料供应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无论是哪个领域引来快速增长,对于耗材的需求都必不可少。预计2017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100亿元。